科研背景知识介绍02期刊评价指标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一些科研背景知识,包括JCR分区、中科院分区、IF、H指数、被引半衰期等评价指标的介绍。

期刊引证报告JCR

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是由科睿唯安发表的年度出版物。该公司透过旗下Web of Science平台的引文资料来为学术期刊评价,针对自然科学版本(JCR-SCI)和社会科学版本(JCR-SSCI)两部分,基于期刊被引用次数来计算出影响因子等多种评比指标,并作为期刊排名依据。JCR是对世界权威期刊进行系统客观评价的有效工具。

SCI分区是JCR的一部分,JCR还有SSCI分区等。

中科院JCR期刊分区

中科院JCR期刊分区(又称分区表、分区数据)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世界科学前沿分析中心的科学研究成果。分区表设计的思路始于2000年之初,旨在纠正当时国内科研界对不同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数值差异的忽视。

中科院分区表对汤森路透每年度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中SCI期刊在学科内依据3年平均影响因子划分分区。它包括大类分区和小类分区:大类分区是将期刊按照自定义的13个学科所做的分区,大类分区包括Top期刊;而小类分区是将期刊按照JCR已有学科分类体系所做的分区。

中科院JCR分区表对所有期刊的学科划分作出如下规定:大类学科分为医学、生物、农林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工程技术、数学、物理、地学、地学天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及综合性期刊,共13个大类。小类学科即JCR学科分类体系Journal Ranking确定的176个学科领域。汤森路透JCR分区的Journal Ranking没有设置大类学科,只分为176个具体学科,也就是中科院分区表中所指的小类学科。

汤森路透JCR分区以当年的影响因子为基础,每个学科分类按照期刊的当年的影响因子高低,平均分为Q1、Q2、Q3和Q4四个区,“Q”表示Quartile in Category。汤森路透JCR分区中期刊的数量是均匀分为四个部分,而中科院分区表四个区呈金字塔型分布,各学科分类中影响因子位于学科中总刊数的前5%期刊划分为1区,前520%为2区,前2050%为3区,后50%为4区,缺点是一区期刊数太少。

中科院分区表是基于JCR的数据,但对于JCR中期刊刊名更名或合并的情况进行数据规范处理。对于变更刊名的期刊,JCR会保留两个刊名,会计算两个影响因子。中科院分区表会将变更前期刊数据合并到变更后的期刊,且重新计算影响因子,只保留变更后刊名和ISSN。中科院期刊分区依据也是基于一个期刊的影响因子,但是采用的是三年平均影响因子,优点是减少了有些期刊影响因子逐年波动较大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影响因子IF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加菲尔德在1972年提出的一个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前两年总被引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前两年总发文量),公式为:

1
IF=某刊前2年发表论文在该年的被引用次数/该刊前2年发表论文总数

IF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该指标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主要用以调整和修正期刊总被引频次过大。普赖斯曾提出,科学论文一般在其发表后一二年后,被人们接受,并达到被引用的峰值阶段。加菲尔德正式按照这个思想,定义了IF的计算公式。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H指数

H指数(H-index),最初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乔治·赫希(Jorge Hirsch)在2005年提出,其目的是量化科研人员作为独立个体的研究成果,标志着学术影响力。一名科研人员的H指数是指他至多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H指数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学术成就,一个人的H指数越高,则表明他的论文影响力越大。生物学家的H指数通常都偏高。例如,根据Google Scholar的统计,王中林院士的H指数为226,表明王中林院士的226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226次。

被引半衰期

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指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是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被引半衰期可代表该期刊文章影响力衰退的速度,衡量文献老化速度快慢,帮助判断该期刊文献采集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是一个测量科研成果生命力的指标。

一般来说,最新发表的文献具有最强的生命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命力会逐渐衰退,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和引用也就会越来越少。那么,被引半衰期越长,说明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越慢,被利用时间越长,生命周期越长;反之,该学科文献老化速度越快,被利用时间越短,文献的生命周期越短。

相关公司

科睿唯安

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原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致力于通过为全球客户提供值得信赖的数据与分析,洞悉科技前沿,加快创新步伐,帮助全球范围的用户更快地发现新想法、保护创新、并助力创新成果的商业化。

科睿唯安拥有超过60年的专业服务经验,其旗下拥有众多业界知名品牌,如Web of Science平台(包含科学引文索引,即SCI)、InCites平台、EndNote、Cortellis、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简称DWPI)、Thomson Innovation平台等。

科学信息研究所ISI

ISI于1960年由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创立,并于1964年开发出了第一套引文索引——SCI,并于20世纪70年代陆续推出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SS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以及包括期刊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这些引文索引集成在一起于1997年形成了网络版的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这是一项革新信息检索方式的创举。加菲尔德博士预见到了超链接网页的诞生以及谷歌搜索算法的出现(该算法中的专利技术引用了加菲尔德的研究成果)。

2018年2月7日,全球专业信息与分析服务的领导者科睿唯安宣布,在其科学与学术研究业务部门(Scientific&Academic Research Group)重新组建声名卓著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ISI)。这一重新组建的机构将致力于创新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并加强与学术界的合作。

“50多年来,ISI一直是科学计量学领域学术研究和产品研发的重要源泉。它是科睿唯安公司的最初前身,也是目前科睿唯安科学和学术研究业务的核心”,科睿唯安科学和学术研究业务部门首席执行官Annette Thomas说道。

作为科睿唯安的一部分,ISI将受益于从Web of Science获取的大量数据。基于33,000多种期刊中的1亿多条记录,Web of Science独特的文献资源满足了广大研究人员同时了解相关学科和学术研究精度和广度的要求。ISI也计划充分利用科睿唯安的旗舰知识产权数据库——Derwent World Patent Index(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简称DWPI)中丰富的且经过人工改写的专利数据,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入合作。

GeRongcun wechat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一起成长~
0%